
周六独自一人,无所事事,于是游玩心起,手执一把雨伞,脚踏一双布鞋,素衣出行。
烈日高照,天色晴朗,然不久乌云盖顶,广州的天气就像初生的婴儿,说变脸就变脸。结果没多久便汗流浃背,不胜其热。没办法,只好觅一阴凉之地,稍作休整。
正当此时,不远处的一幕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个中年妇女,衣着整洁,面容姣好,却尽显狼狈如焚之相,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似有所寻,却因不得而焦虑不堪,来回奔走。
过了一会儿,女人停下了脚步,望向远方,只见一个身高不过一米的小女孩正急匆匆地向女人小跑而来,脸上满怀欣悦兴奋之色。女人一动不动,等到小女孩跑到自己面前后,她伸出左手抓住小女孩的肩膀,同时右手高高举起,一声巨响,手掌拍在小女孩欣喜而娇嫩的脸上。
接着,女人开始破口大骂,具体内容不得而知,隐约听得是“你去哪里了,你知道我有多担心你”之类的话。女人在骂,女孩一声不吭,低垂着头,如果站得近一些,兴许能看清她当时无言泪泣的表情。
后来,女人拉着小女孩的手走了,我也站起身子,向着相反方向离去。此时,乌云密布,凉风飞梭,偶尔几声响雷骤起耳边,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亲子关系无小事。生活中的点滴既可酿造孩子成长中的蜂蜜,又能催生危害孩子心理健康的毒物。孩子需要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父母。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将会在焦虑畏惧中长大,人也会变得自卑、内向,甚至抑郁;如果父母不仅不能给予,而且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就像刚才那位母亲,把自己丢失孩子的恐惧通过一记耳光转化成认为孩子不听话而出走的愤怒,这不是爱,而是一种伤害。母亲找到了孩子,恐惧通过愤怒释放了,那么孩子呢?孩子不会再有对妈妈的失而复得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妈妈将会惩罚自己的预期焦虑,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次创伤,而且伤得不清。
让我们来好好地看一下这位母亲的做法。她可能只注意到自己丢了女儿的焦虑,却没有共情到女儿也存在不见了妈妈的焦虑,而她的做法是把自己的焦虑传给了女儿。结果,小女孩身上承受起“二次焦虑”,有苦说不出,苦不堪言,痛不勘言。
孩子的一些行为,也许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如果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也不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最终形成关系的对立。作为父母,或许可以多关注孩子的想法,多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从自身出发去看待问题。孩子需要守护,而不是单纯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