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8日南师附中分校正面管教家长讲座摘要
作为一个十岁孩子的妈妈,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讲家庭教育,心里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把我的女儿养育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在养育的过程中,努力、说教、惩罚、内疚曾经一直伴随着我们,所幸的是,每一个错误都还有改正的机会,每一个错误都有新的觉察、新的领悟。
---------- 尊重-----------
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以爱的名义替他们做着很多决定,细微到吃什么,穿什么、走路该怎么走,说话该怎么说。但是孩子在2岁的时候,已经发展出那个小小的自我,这个自我伴随着孩子的长大会越来越清晰,却让父母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在童年、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幻想中的父母是什么样子?如今,问问自己,我们是自己当年幻想中父母的样子吗?我想,答案大多是:不!
前年的一天,我带女儿探望一位刚生宝宝的朋友,正在我们相谈甚欢的时候,女儿说:我也想生个宝宝,大家告诉她等你长大就可以了。她急切的说:我想现在就生!孩子的玩笑话让朋友们开怀大笑,而她的回答却让我细思极恐。她说:我生了宝宝,就可以对她大声说话,可以对她发脾气,让她听我的话!
多年的养育方法带给孩子的是极力的逃脱。我们的父母用着祖父母的方式养大我们,我们用着父母的方式在养育我们的孩子。正因为如此,父母需要改变,有改变的认识是前提,学习和实践是改变的过程。
父母是孩子如影随形的榜样。曾经也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幕:我对女儿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和我说话!说完,我很没底气。我教给了女儿什么?她该怎么和我说话?我在她这张白纸上又做了什么样的画。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造成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他们的解释能力很弱,造成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去做。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显得尤其重要。享受爱的人才会给予爱,被尊重的人才会尊重别人。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是怎么对待他们为基础的。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对自己、对世界、对应该怎么做才能成长的信念。
回忆小时候,犯了错误,父母会怎么对待我们犯了错误的。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帮助,还是,你是个坏孩子,你是无能的孩子,你是笨孩子,你是个没出息的孩子。我们当时的想法是什么,我们当时的决定是什么?
有些人就此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事无成的孩子,有些人因为害怕被谴责而力求完美,做到父母期望的那样,而自我是迷失的,等达到父母的期望上了大学,就如脱缰的野马,荒废了青春大好时光、似水年华。
陪伴、帮助、尊重,是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最需要的父母的力量。
--------生活习惯---------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把这些问题称为挑战。从生活习惯发展到学习、行为问题。时间长了,挑战多了难以解决的时候,父母难免着急、上火、着火,上火已经不足以形容很多家庭的现状了。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应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
当孩子年幼想要自己动手做事情时,父母会认为那样会浪费时间、更麻烦,而去帮助孩子做孩子应该做的事情,比如系鞋带、挤牙膏、收拾写字桌。当突然有一天我们从哪里学到要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时,我们认为孩子该自己承担这些责任时,又开始抱怨孩子没有责任心。
孩子的责任心是一朝一夕从小培养的,不会因为她长大了就理所应当出现。大人们期望孩子去完成那些未必经过适当训练的任务,就像让自己一日之间从腰缠万肉变成亭亭玉立。
给出我们的建议,一步一步的告诉孩子怎么做,比如告诉他们干净的衣服放在哪里,脏衣服放在卧室得不到清洗,放在洗衣篮里才能被清洗。水洒到地上不要紧,重要的是怎么处理地上的水,和如何练习水不洒出。建议、练习、并允许他们会犯错,和善而坚定的对待,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鼓励他们,让他们获得信心,发展出自我成长的能力。
每次做正面管教家长小组课程时,都有妈妈提出家庭成员不同的养育方法特别容易产生矛盾。父母可以有不同的养育方法,前提是尊重对方,尊重情形的需要,谁陪伴的时间谁决定方式的原则,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如果父母不互相尊重,对于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严厉的那一位会更严厉,以弥补另一位的宽大。宽大的那位会更宽大,以弥补严厉造成的刻薄对待。
和孩子一起做一个日常惯例表,孩子能自我照料,会越觉得自己能干,从而受到鼓励,激发出自我的责任感。惯例表的制作,同样的前提是要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尊重情形的需要。一旦惯例表被自己和孩子接纳,就让惯例表代替我们的唠叨、我们的催促,以孩子们长期的斗争经验来看,他们很清楚父母的语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才是真的说话算话。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做到对孩子的教育惜字如金。
------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如何对待问题,解决问题,带给孩子的同样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问她:你知道我爱你吗?
孩子回答:是的,如果我乖乖的,妈妈会爱我。
一位十岁孩子的妈妈问她:你知道我爱你吗?
孩子回答:是的,如果我考试得了高分,妈妈会爱我。
实际不是这样,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孩子,而孩子的感受也不是假的,这是让人伤心和失望的感受。
父母理所当然的认为十岁以上的孩子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对事情的认知有着和我们同样的认识。事实不是这样,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之间也不是。成年人对同一件事往往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
在一次接女儿回家的路上,我在开车的途中关车窗,没有看见女儿把胳膊撑在车窗上,她尖叫了一声说:妈妈,你不知道我的胳膊在外面吗?我说如果我知道就不会关,她坚持说:你就是知道。我显得很冤枉的又做解释。这个时候,她笑了起来说:妈妈,我知道你是无意的,我是想让你知道,我在犯错误的时候也是无意的,但是你总是认为我明明知道还犯错。这次事件女儿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虽然只有一两分钟,却受益匪浅。
我们对孩子的问题经常过于武断,还有一种你不知错就不悔改的信念,反复责备责骂,习惯用自己的想法去看待问题,不愿意倾听孩子。
在遇到问题时,建议父母尝试三个步
1、尝试倾听,当孩子感觉到被倾听时,才会去倾听
2、尝试确认孩子的感受,教给孩子形容感受的词,不要帮助孩子解决她的感受。
3、就事论事,不谈大道理,启发孩子自己去解决。
在不要帮助孩子解决她的感受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以前,爸爸对女儿的哭有着严厉的要求,不接受孩子哭,他的理由很简单,哭解决不了问题。后来我问他,当你十岁的时候,你的父母是怎么对待你哭的,他说,哭的越凶骂的越凶。我继续问:现在假如这个十岁的孩子在你的身边,他不是你,你也不是他,你最想对这个孩子说一句什么话?他想了想说:你真可怜,哭还被骂。后来,我没有再问他的感受,他自己说:明明知道这个孩子可怜,还让我的女儿也这样可怜!这件事,算是圆满解决。以后遇到孩子哭时,爸爸会这样说:哭吧,哭完了如果愿意可以跟爸爸说一说。
哭是一种能力,与生俱来。无论孩子是哭,还是难受,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表达,我们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但不要试图去帮他们解决感受,感受是在事情变好的过程中孩子自我疗愈的。我坚信,即使暂时孩子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只要机会在信任在勇气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自己得到这样的能力。
父母关注于解决问题能够让孩子们学到:
要从错误中学到东西,需要做什么。
怎么样才能发挥孩子们的优点,当解决方案是由孩子自己提出来,他会受到鼓励,以建设性,贡献性的方式来运用自己的力量。
解决问题的能力。
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勇气。
怎样停下来,冷静下来,而不是反击。
------道歉、接纳的能力-----
会道歉是一种品质,会道歉的人是一个真实的人。当我们把犯错误看成一个学习的机会时,就会为承担自己的错误多一些勇气。如果我们把犯错看成一件纯粹的坏事,会感到无能、灰心,并且会为自己辩解,推脱。
孩子在跟我们道歉的时候,我们还会抓住机会,进行一番说教、总结。我想了几次我向女儿道歉的时候,她都是很愉快的接受,没有丝毫要责备我的意思,并会安慰我说没有关系。看,孩子比我们善良、纯净、宽容。
接纳与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我认为生活应该怎么样”和“现实是什么样”之间的差距越大,压力越大。我们需要有勇于接纳现实的勇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上天给我们最美好的礼物,每个孩子又是不一样的,可是我们经常忘了这一点,常常想把所有的孩子们往一个模子里去雕刻。
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害羞,有的孩子安静,有的孩子活跃。我的一个朋友,有一个内向的儿子,她苦恼的问我,我家孩子这么内向怎么办,不会跟人交流,不主动喊人。我问了她一个问题,20年后,你在图书馆,遇到一个文质彬彬的青年安静的看书,你喜欢这个样子的青年吗?你希望他是你的儿子吗?朋友好像懂了,再也没有问过我关于孩子内向的问题。
作为带着孩子来到人世间的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论他是学习好的、爱运动的、爱唱歌的、爱画画的,无论他是爱哭闹的、爱粘人的、或许自闭的、多动的。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当我们接纳现实时,生活会朝着我们的愿景越走越近。
野姜花,色洁白,味清香,形如蝶。用于我的公众号名称两年有余。
更名为蜗牛,缓慢、坚定。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似乎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