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很多家长育儿焦虑的一个起点。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表明,父母自身对孩子的直接影响,以及父母的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调节作用,都说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资源。
相比于美国的父母,中国的父母更觉得孩子是自身的面子,是我的一张“成绩单”,所以孩子是不是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但其实,家长应该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减少过度的控制。
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
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收到一封信,是一位80后的妈妈写来的。她说,女儿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读小学三年级,她感觉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这个妈妈觉得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应该还是以玩为主,或者说以学科以外的发展为主。但她发现孩子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报了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如果女儿不报,会不会落后于其他同学呢?妈妈的内心实在不安。
她也加入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群,群里家长都在交流自己的教育思想,展示孩子成长的点滴。很多孩子都各有所长,有的小小年纪就获了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有的甚至出书了。
这个妈妈开始感觉到了压力:现在女儿还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以后会不会变得优秀呢?如果女儿成了众多大树中间的一棵小草,如何才能沐浴阳光雨露呢?有时候她也想退出这种群,但又觉得不能退出,于是在这样的进退两难之中,不知该如何取舍。
在这样一个快时代,人人都在抢跑,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我想这样的困惑很多家长都有过。还有人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计算出那天距离高考还有6414天,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
针对这样一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言论或思潮,在2015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和《中国教育报》发起了一项调查,并在《中国教育报》专门讨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题。
调查的结果显示,大概有19.0%的家长表示认同,有29.2%的家长是比较认同的,有超过一半的家长是不认同的(图1)。
我们还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线’?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是幼儿园入学的那一天?是小学入学的那一天?是中学之后?还是根本就没有‘起跑线’?”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的意见也不是完全统一的。
虽然大家的想法各异,但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很多家长育儿焦虑的一个起点。家长都很爱孩子,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孩子并不认同家长的这种爱,或这种教育方式。
父母不恰当的爱其实是一种祸害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一个叫作“父母皆祸害”的豆瓣小组。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就觉得非常吃惊了吧?这个小组在几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聚集了数万人参与讨论。我觉得家长应该去看看这个小组,会让你对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思考。
家庭本来是人生的港湾,是最温暖的所在,但是在这个小组里面,家庭却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可饶恕的地方。大家可以看看他们的热门话题,比如,“父母毁掉你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更丧心病狂”“中国父母是如何把孩子变成剩女的”,还有“从小到大,父母爱的根本不是我,而是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家长并不是那样去想的,但是他们的很多行为却伤害了孩子。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曾经这样说过,“他们害了你,你的爸爸和妈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们的确害了你。”这就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爱孩子,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或者他们的感受和家长的初衷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
我们一直在讨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但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方面的证据都可以证明,父母的言行和教养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质量等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比如有一项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种,然后考察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以及抑郁状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这三项指标的差异非常显著。在权威型的教养方法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都更高,抑郁程度更低。而另外三种教养方法,都会导致孩子情绪和自尊方面的一些问题。
再比如,一项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生活的经历,会对大脑产生永久的影响,会改变孩子大脑的体积和结构。该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组:一组是正常组;一组是生活条件差的,比如营养不良;还有两组是教育缺失的,分别为被父母打骂的和被父母忽视的。
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另外三个组的孩子的大脑都有明显的改变。大脑左侧的杏仁核、左侧和右侧的海马的体积都变小了。这意味着早期经历对孩子的损害可能是不可逆的,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根源,所以我们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互动模式产生的影响是永久性的。
在那个名“父母皆祸害”的小组里面,有一篇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男孩说他的妈妈非常喜欢养植物,但总是在抱怨,别人家的植物长得很好,为什么她养的植物的叶子上就会有黄斑,导致叶子缺损而且难看。但其实,他妈妈只有在闲暇的时候,才会给植物浇水,忙起来就会忘记浇水,所以总是养不好。
他说自己的命运和植物简直就是一样的,妈妈忙起来,就放纵他,忽视他,然后还抱怨他没有别人家孩子好。有一天,在搬家的时候,他妈妈摔碎了一盆植物,发现植物的根部长满了不知名的虫子,觉得很恶心。这个男孩就在想,是不是等我的“根部”都烂掉之后,妈妈也会有相同的感觉?所以,父母在抱怨孩子不好时,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父母做好自己,为孩子发展助力
1.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分离的过程
亲子关系和其他任何关系不同的地方,就是亲子关系会越来越远。刚开始的时候,孩子非常依赖父母,当孩子慢慢长大,越来越独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远。
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恰恰是孩子是不是可以离开你,以及你是不是可以离开孩子。有很多的孩子,甚至是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孩子,还在家里啃老,哪里都不肯去。这其实是我们家庭教育失败的标志。
可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会担心,孩子怎么跟我越来越远了,其实这种远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父母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学龄前,孩子非常依赖父母,父母起主导作用,亲子的依恋关系就特别重要。但在孩子跟父母逐渐变得平等过程中,亲子的沟通就变得更加重要。
2. 0-6岁的依恋关系影响孩子一生
生命的早期,尤其是0-3岁,是建立亲子依恋的重要阶段,对孩子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孩子在父母的依恋关系里逐渐建构对自我、他人形象的认知,进而判断这个世界是安全可靠的,还是冷漠危险的。
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被接受的、有价值的,他人是值得信任的、充满爱心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而在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孩子感到自己是不被接纳的、不被人喜欢的,他人是冷漠的、拒绝的,这个世界是可怕的。
在不同的依恋关系里面,孩子读书、玩玩具的时间,探索陌生环境的时间,跟父母沟通的时间,都会有显著的差别。在积极的亲子依恋下,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会更好,包括语言的发展、自我评价、素质能力、人际关系,甚至是恋爱和婚姻的亲密关系。
我们要从小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拥有固定的抚养人,不要轻易更换抚养人或环境,要多给孩子社会性刺激,多跟孩子有各种接触,同时要做一个敏感型的母亲和父亲。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感受或者需求的反应要及时、积极。
3.有效的亲子沟通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无效的亲子沟通实际上是亲子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亲子冲突的催化剂,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也是解决亲子冲突的开端。
当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们会要求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父母要慢慢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不但要关注孩子的行为,更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期待和渴望,而这些东西恰恰是父母最容易忽略的,他们往往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就需要父母去找依据,去跟孩子沟通。
比如,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情绪会比较多变,这实际上跟他们大脑的发育是有关系的。主宰人们情绪的脑区是杏仁核,这个杏仁核在青春期的时候开始飞速发展,但是控制情绪的脑区要到青春后期甚至二十几岁才能够慢慢发育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是急需沟通的,他们的大脑更加容易冲动,父母要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
同时,父母还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比如,讲明要求、不要唠叨。比如说孩子的房间乱了,父母要求孩子把房间整理好就行了,不要延伸到他长大之后该怎么办之类的。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其中最重要的系统是家庭,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父母的素质和自身的成长、父母的婚姻关系、家庭的学习资源、父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读懂孩子,读懂自己,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