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民盟安徽省委主委郑永飞
给孩子一个清净的手机上网环境
现在不少孩子上小学就开始用手机上网了,这个现象值得关注。手机上网可以轻易浏览各种网站,包括一些不良网站,还有各种软件、游戏也包含不良信息。这些内容可能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学生甚至把手机带到学校,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而不认真听讲。
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研发出危害孩子身心发展的软件,对孩子产生实质性的危害,可能面临被起诉的风险。而我国却没有类似的法律法规保护孩子免受此类伤害。
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措施,不能让所有的信息甚至垃圾信息也能上网流通,不良信息应该过滤掉,要对此进行甄别和控制。特别是针对学生群体,更应该出台政策对其进行保护。企业生产研发各种软件产品,不能只考虑畅销,也要考虑是否对青少年一代造成危害。 (来源:安徽网)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局长、民盟湖南省委副主委何寄华
别让手游毁了孩子
规范发展、适度使用手机游戏能娱乐身心、启发智力,但若未成年人过度沉迷,接触不健康内容,甚至陷入“消费陷阱”,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实名认证在手游市场名存实亡。我国频频发生的儿童、青少年陷入游戏“消费陷阱”的事件应引起家长们及国家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很难证明手游是由未成年人独自完成交易,且其本人并不明确自己通过手游消费的后果及影响,手游消费清退的难度较大,这也成为很多监护人维权难的关键。
同时,少数手游企业缺乏道德担当,为了吸引玩家眼球,为游戏造势,低俗营销时有出现。利益驱动之下,上线一些不健康的手游内容,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建议:
网游企业应严格实施手游实名认证。用户每次进入手机游戏账号登录时,应进行人脸识别,做到人证合一,不能进行身份识别的,都视为未成年人,禁止使用,这样才能有效区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用户。对于违规操作的手游企业或公司给予相应处罚,产生严重后果的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设立未成年人手游服务限制。电信、手游开发及销售商在消费者支付游戏费用时,必须即时发布消费提醒短信,并通过单独的支付密码确认手游消费为成年人或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支付。对于违规操作的游戏运营商,家长可向文化主管部门进行投诉,监管部门可依据相关条例进行追责和处罚。